公司動態(tài)
電話:0917-3133020
傳真:0917-3133020
聯(lián)系人:朱靈倉
郵箱:lingcang_zhu@163.com
“節(jié)分端午自誰言,萬古傳聞為屈原?!碧拼娙松男愕囊痪湓?,道盡了端午與屈原的千年羈絆。古人的端午是詩意的:蘇軾寫“彩線輕纏紅玉臂”,歐陽修吟“菖蒲酒美清尊共”,而陸游則感慨“粽包分兩髻,艾束著危冠”。詩詞里的端午,有粽葉的清香,有龍舟的鼓點,也有對家國情懷的寄托。
但端午從來不止于文人墨客的筆端。它更是尋常百姓屋檐下的艾草香,是孩童腕間褪色的五彩繩,是母親揭開鍋蓋時騰起的那團白霧——樸素,卻暖入人心。
生于90年代的孩子,對端午的記憶是具象的。那時沒有網(wǎng)紅粽子,只有奶奶親手包的三角粽:糯米提前一夜泡發(fā),棕葉煮過泛著黃綠,將紅棗或紅豆沙裹進米里,再用棉線纏緊。灶臺的大鐵鍋咕嘟咕嘟響一上午,滿屋都是棕葉混著米香的蒸汽。
端午的清晨,父親會踩著梯子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門楣上,說是“驅(qū)邪”。母親則用雄黃酒在我們額頭上畫個“王”字,像某種神秘的儀式。手腕上的五彩繩是用縫衣線擰成的,紅黃藍綠紫,粗糙卻鮮艷,戴到端午后的第一場雨,剪下來扔進水溝,寓意“病災(zāi)隨水流走”。
最熱鬧的當(dāng)屬街坊間的“粽子社交”。鄰居張嬸送來堿水粽,李奶奶回贈咸肉粽,小孩們挨家比誰家的餡料更稀奇。沒有龍舟賽的小城,孩子們用紙折小船,在雨后積水里比賽“旱地龍舟”,輸?shù)娜艘P吃一口苦瓜——現(xiàn)在想來,那苦味竟也成了甜。
如今的端午,粽子有了冰激凌餡、小龍蝦餡,五彩繩變成了精致的金飾,艾草香包能在電商平臺一鍵下單。我們不再需要雄黃酒驅(qū)邪,卻開始懷念那份笨拙的儀式感。
但端午的內(nèi)核從未改變:它仍是關(guān)于守護與團聚的節(jié)日。當(dāng)我們教孩子包一只歪歪扭扭的粽子,當(dāng)視頻電話里父母叮囑“記得掛艾草”,當(dāng)朋友寄來一盒家鄉(xiāng)味的蛋黃肉粽——我們延續(xù)的不僅是習(xí)俗,更是中國人對“安康”二字的執(zhí)著。
未來的端午,或許會有更多新花樣,但只要灶上有粽香,門邊有艾草,檐下有笑語,日子便永遠有根可循。就像那句俗語:“五月五,過端午。點艾葉,掛蒲劍。系彩絲,佩香囊。飲黃酒,驅(qū)五毒。”——歲歲年年,愿人間皆安,愿我們平凡如粽米,亦能溫?zé)峋d長。
總經(jīng)辦——李歡